微信即时交流
《湖南黄氏二修世谱》(第二十二部 外埠黄氏)序言
黄氏大雅 九州弛张
天地玄黄,宇宙洪荒,民族历史,一路汤汤。
黄河长江,屹立东方,黄氏大雅,九州弛张。
黄氏,远祖黄帝,为黄帝正胄,大量文献资料有徵。
黄氏,流布海内,历唐风宋雨,为中华第七大姓氏。
黄氏如何从当初的锡土受姓,从三封黄国,从最初的一方小邦,发展成为今时今日的泱泱巨族?
家族如何从最早的汾水流域,沿长江黄河,沿广布的陆路水系,迁徙至天南地北的每一处所在?
众所周知,姓氏,先有氏,后有姓。姓氏之源,肇自远古时代的太昊伏羲氏“制嫁娶,正姓氏”。传至黄帝时代,“黄帝二十五子,得姓者十四人,凡十二姓”,自此,“姓”开始取代“氏”,历数千年嬗变而成百家姓。百家姓,当然不止百家,历史上,中华民族使用过的姓氏,约二万多个,至今仍在使用的姓氏,约四千多个。
黄姓的母姓为嬴姓,嬴姓的母氏为少皞氏(即少昊)。一说,黄氏起源于黄帝未得姓、而随母姓的十一子之中的长子少昊、次子昌意。
稍晚的时期,少昊族得嬴姓,嬴姓的后裔分封于黄地,子民姓黄,这就是黄氏作为姓氏的起源说之一,少昊的四世孙黄夷,封于山西汾水,这就是史上著名的“汾水黄国”,此时,黄姓子民已经形成小方国。而昌意生子颛顼(高阳氏),高阳三传至吴回、四传至陆终,陆终生子南陆,或载为若木,与少昊之族合流。因此,不同的史书,关于黄氏的起源与远祖世系的纪载,略有不同。
当中华民族的脚步进入夏商周,黄氏族人的队伍不断壮大;历秦两汉,黄氏的名人灿若星斗,江夏黄氏四世三公,昂首于民族之林,自黄帝以降,至此已经递传百代有奇。
至三国两晋南北朝,隋唐五代,“儒学治国,忠孝传家”的理念成为正统,家族巍然,宗族俨然,一批又一批先祖任寻胜地,形成一支支黄氏大族:早在南北朝至隋代前后,梁公开基湖南常德、积公布德安徽新安、苾公崛起金陵、法奭毛公基奠江西新建、元方公施恩福建晋安;至唐宋时期,琬公、琰公、珌公、瑕公、珍公、琛公、玘公、璞公、中孚公、敦公、膺公、峭公、恂公、俊伯、汉公、隆公、鼎公、云梯公、潜夫公、颖公、良公、春公、惟瑕公、忠勇公,各展奇能,南北开基,威加海内,族势雄强。
元代的入侵,一度中断了民族文化的递传与繁荣,好在其统治的时间不长。明代文化的勃兴,基本恢复、延续了传统的家族文化,遵宋代朱子倡议,宗族与宗庙制度大行其道。由明至清,黄氏家族大兴,“江西填湖广”、“湖广填四川”的移民政策也大大加速了人口的流动与均衡,黄氏家族一举衍成不少于三万宗支、数千万人口的庞大家族。
清末民初,在中华的大地上,大部分的姓氏有自己的宗庙与族谱,“莫为之前,虽美勿彰;莫为之后,虽盛勿传”,各家各族的优秀知识分子,以族谱创续为己任,他们以毕生的才学,奉献家族,共同使得家谱与正史、方志一道,成为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之一。
时至今天,《湖南黄氏二修世谱》可能是中华大地上、惟有的一套“上祖黄帝、下至各支各脉始迁祖”源流畅通的省级总谱。《二修》的徐徐问世,其过程恰似“冰火两重天”,既屡遭少数居心叵测者煽动的打击、备受造谣生事者毫无来由的指责,可谓充满坎坷、历尽苦难,同时也得到了省内外各地家族精英的大力支持、真情关爱、友好帮助、无私奉献。《二修》永远不会忘记湖北诚琼,江苏学忠、彩模,四川黄龙、斌武、太明,重庆永贵,福建承坤,广东福来,河南玉斌,贵州良超、训龙等一大批尊祖敬宗、正直勇敢的宗长们难能可贵的帮扶。
因条件所限,《湖南黄氏二修世谱》(外埠黄氏部)除大量纪载湖南外迁宗支概况,仅少量记载了一部分关心关爱《二修》工作的外埠黄氏宗贤的世系,对此,我们深表歉意。相信在不久的将来,有机会同各地的亲人携手推进更大范围、更灵活方便的黄氏族谱编修事宜。
临窗而坐,思绪翩跹,黄氏大雅,流布九州。
晚风吹来,倍觉身轻,回眸来路,感恩不已。
谨序。
长沙榨冲黄氏十八派、《二修》主编 善香 敬撰
时在二零一九年九月二日于星城长沙